◆ 陳心喻(政大/心理)
◆ 錄取學校:
國立臺灣大學 腦與心智科學所 探花
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系碩士班(實驗與發展組) 榜眼
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碩士班 正取
一、關於自己
考研究所其實並不是我最初的打算,我在大二時開始修教程,那時是希望未來當老師可以有週末跟寒暑假,但到後來聽了學姊的經驗,覺得即使要當老師,具備研究所的學位還是比較有優勢(現實上來說起薪也比較高),再加上大二下加入系上的實驗室,跟學長姊們相處,對研究生的生活有了比較實際的認識,覺得自己其實好像滿喜歡這種生活,所以在大三下決定要考研究所,教程就被我默默的放棄了。
在選要考哪幾所學校的時候我對自己可說是一無所知,因為考研究所這種東西沒有段考也沒有北模,我也沒有去參加補習班提供的考試,就是自己一直讀書,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常模裡的位置,所以那時就是透過上網爬文跟翻翻各種學校網站,根據自己的興趣跟一些風險分散的部分最後報考了三家:台大腦心所、政大心理所實驗發展組跟中正心理所。可以在這邊簡單講一下我那時選擇的不專業原因,之所以不填台大心理所是因為我覺得競爭太激烈,感覺會報政(台)大的人就會報台(政)大,那時的我覺得自己要嘛不是兩家都槓龜就是可能只會上政大,所以報台大的結論就是浪費錢,但如果還是想念台大怎麼辦?我就找到了腦心所,覺得跟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是相近的,競爭對手也稍微比較少一點點,所以就報名腦心所而非心理所,但必須得說腦心所是因為我確實對其研究很感興趣才報名的,所以誠懇的建議研究所還是以個人興趣而非錄取率為重。
二、準備過程
我是報名教育家的暑期班雲端課程,也就是不論你在家、學校、便利商店甚至教育家門口,只要有網路都可以上課。我準備考試的過程大致上可分為長短不一的四個階段,以下用時間軸比較詳細的介紹:
(一)暑假:修身養性期(看上課影片為主)
暑假可分成七月跟八月,我的七月幾乎沒看多少上課影片,但現在也想不太起來在做什麼了,總之我自己稱這一個月為修身期,也就是依個人需求來安排怎麼過,如果你報考的學校競爭超爆激烈,錄取率只有很少的那種個位數,那你的七月可能就要開始鞭打自己讀書,但如果你意志不夠堅定,這段時間就可以用來跟自己對話,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唸研究所,以及自己要為考研究所做出哪些努力(例如戒掉某些不利於讀書的習慣、列出自己較弱的科目或章節、規劃要讀哪些書、讀幾次……),如果確定要念,那就得盤算自己擁有跟缺少的東西,然後規劃在未來的時間裡補齊,可以的話最好就著手開始,讓自己把當初考高中大學時那種能夠長時間讀書的習慣撿回來。
我的八月跑去醫院的臨床心理科見習,雖然已經決定要考實驗組,但當時覺得能有這樣的臨床經驗非常珍貴,所以還是想去見習。那個月一週五天早八晚五都待在醫院,下班後都跑去打球,所以只有趁工作的空檔才會看點上課影片。這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好像在這種忙得要死的生活型態裡讀書會比較讀得進去,相較於安逸的只需要讀書,這種情況會讓我更珍惜讀書的時間,雖然零碎且短,但也會更加專心,再加上八月之所以被我稱為養性期,是因為上課影片裡老師都會說多少人現在就開始讀書、小考大家考得怎麼樣什麼的,如果真的想考研究所的話聽了多少會有點焦慮吧哈哈,但我覺得暑假就是一個緩衝期,你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後在安全的範圍裡規劃自己的進度,所以不用太受別人影響,但也不可以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這段時期主要就是打底,先從看上課影片開始,地毯式的複習一遍。如果有網路就看影片,沒網路就讀講義上過的地方。
(二)開學後
這裡就是大四上的整個學期,其實整個學期我還是忙忙的,我有修比較重的課、實驗室事務、球隊練球(一週兩個晚上)……,所以平常真的還是趁有空就讀書。實驗組的課有:心統、心研、心測(前三個好像一起叫心方)、認知、發展,另外還有政大有考但補習班當時沒開的知覺和生心,其實要考的還真的是沒有很少。我的作法是盡量先把影片都看過一次,之所以說盡量是因為我會優先看比較需要大量資源理解的心方,其他如認知、發展比較偏重記憶的科目看不完我就讀講義,以下分開說明。
首先是心統,我覺得教育家的統計老師如有一寶,他講得超級清楚、仔細,所以只要好好跟著他,就能學到很完整的統計概念。講義的題目至少做兩遍:第一遍是上課跟著做,第二遍自己複習時再做,所以我的講義都被畫得亂七八糟。基本上只要把那本講義讀得很通透,應該考哪家都不會有太大問題。至於心研跟心測我覺得政大的考法跟教育家的上課的方向及內容有點不太一樣(其他學校我不清楚),所以我是先看一些講義的基本觀念(心理物理學)後直接做考古,不會才去翻講義看有沒有或是直接上網查,所以要做報考學校至少前五年內的考古,才會知道那間學校認為重要的內容跟考法。
至於認知跟發展,因為教育家有課程,所以我就是以上課影片跟講義為主,總之就是把講義讀爆就對了,最好能自己整理精細版的筆記,也就是盡量把所有你覺得你還無法被問就瞬間提取的講義知識都塞在幾張紙上(筆記形式看個人,個人喜歡心智圖),做筆記是因為我覺得手寫整理的過程有助於理解和記憶,再來就是筆記方便攜帶,想到就可以拿出來看。那時我有個怪習慣,就是會隨時考自己,例如可能在搭公車的時候看到拼字很怪的招牌,我可能就會想到假字優效果(pseudo word superiority effect)之類的,如果我當下無法清楚地解釋給自己聽那是什麼,我可能就會立馬從書包裡把講義挖出來或是用手機查,然後強迫自己把講義的那一頁印在腦袋裡或是一直複誦,這個小怪癖我覺得對自己來說滿有用的,我沒有去參加教育家的小考,但要用其他方式小測驗自己有沒有把東西學進去。說到講義,我在高中時的補習班老師推崇的一個方法我一直非常受用,就是他認為每科你都應該有一本「寶典」,把從其他講義、書籍、網站、考卷等等獲得的資訊都集中整理到某一本講義上,然後就是好好保護那本講義,時不時拿出來翻翻這樣,有問題都回去那本講義上查找,最好閉上眼睛就有講義的某頁在腦裡浮現。
知覺我用的是台大的講義(上網找有),跟其他科的方法一樣就是熟讀做筆記;生心我沒有特別找講義,就是做考古、不會的上網查,然後針對一些比較易考的重點像是neurotransmitter、藥物作用機制等就是自己根據考古跟上網查的內容作筆記整理,考前多複習幾次。
(三)考前兩週
這個算是最後衝刺階段,最好必須當全職考生,避免其他外務,抓緊時間讀書就對了。這時候我真的有火燒屁股的感覺,雖然一直有在讀書,但對自己考不考得上完全沒把握。因為我的進度跟補習班規劃的很不同(其實就是大落後),所以我沒有參加教育家的模考,如果你是很需要知道自己的程度的人,還是可以去考一下讓心裡比較有底,但我就把重心放在一直讀書,不斷吸收、重溫這些知識,再加上狂做考古,檢查自己未知的知識,然後把它變成已知的知識,然後我還有做精簡版的筆記,前面提到的精細版包括整個章節的知識,但在這個階段已經記得了那些筆記上絕大部分的知識,所以精簡版的筆記上就是只留下真的超級重要的重點,然後我會拿著精簡版的筆記考自己,這個大項目下應該有哪些分支與概念(我沒有寫在筆記上的),如果回答不出來就回去翻寶典,重複考直到自己記得為止。這段期間基本上就是以精簡版筆記為主,寶典則是後盾,確保重要的知識到時候可以在申論題信手捻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三、學校面試過程與結果
放榜之後我三家都有上,當時由於政大比台大先放榜,所以我去台大面試時沒有太大的壓力,我就跳過備審直接分享面試的部分。
台大腦心所的面試是到了之後會先讓你選一篇論文的abstract來讀,之後進到面試室教授們會問你關於那篇abstract的問題,包括這篇研究的主題、特別之處、結果等等,就是盡可能清楚的回答。然後進入一些面試的基本問題:自我介紹、報考動機、未來想做的研究、想跟的老師等等,另外如果在備審裡有提到在大學時曾做過的計劃或研究會特別被問。其實覺得自己不是什麼面試好手,比較記得的是被問了兩題:「為什麼當初大學時想要研究這個主題」跟「為什麼推甄時沒有來報名」,我分別回答「因為好奇」跟「因為成績不夠好,覺得不會上」,超級直白,但絕對不是用戲謔的態度,我回答得很認真也很真心,那時候覺得如果面試的時候講得天花亂墜或是很奉承,萬一真的進了日後被發現怎麼不一樣那就慘兮兮,所以就這樣講了,面試回來之後跟老師還有學姊講,學姊還安慰我說沒關係台大都喜歡怪胎(工森秋),老師則說我真的不知道你會不會上,不過後來還是有上,自己也覺得滿神奇。不過還是會覺得面試時除了對老師的態度一定要恭敬外,也可以在不會被踹的範圍內真實的反映自己的想法,才能達到面試是為了了解你這個人的目的,如果你的情況跟這個系所的目標學生真的差很多,那可能也呈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你跟這個系所不一定真的互相適合,可以再考慮要不要去讀。
四、建議
會跑來寫這個是因為我在決定考研時也是上網看了一些學長姐的經驗分享,那時因為進度大底累,所以都挑一些有「八月」、「開學後」、「開始讀書」之類關鍵字的心得來看,增加一點信心,真的有一段時間滿焦慮自己會不會考不上研究所、還盤算明年再考前要邊讀書邊幹嘛什麼的,但後來比較靜下心來讀書後,就越讀越發現這些知識的有趣,也更確定想走這條路,雖然備考過程中不安一直存在,但沈浸在書裡的內容時反而就比較不受影響了。再來也推薦除了讀書之外也要運動!避免胖太多也增進多巴胺分泌,最後祝大家都能順利考上自己喜歡的系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