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祐君(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

考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諮商組)〈探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所〈正取〉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正取〉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所〈正取〉

 

壹、前言-關於我

 

一、背景資訊

我大學讀的是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有修習中學教育學程,因此在學時稍微接觸了學校輔導、教育測驗等心輔所相關考科,但都不是非常深入。大四時進入社區心理輔導機構接受志工培訓,畢業同年七月開始準備心輔所的考試,畢業隔年一月成為輔導志工開始在機構接案至今。

我花了兩年時間考上,第一年考了兩所,分別是台師、彰師,僅彰師有備取,但未備上;第二年考了八所,正取四所,分別為:台師、彰師、國北、竹教;備取兩所為:嘉大、政大,最後我的歸屬是在國北教大心諮所。準備考試的兩年間,在心態、生活方式、應考準備等都有些差異,也許是這些不同與相同之處的相互累積,使我得以走到現在的位置,我將這些經驗分享在下面,供大家參考。

 

 二、動機與心態

(一)考研究所?諮商之於我是?

我認為考試的動機與心態是影響我考上與否的關鍵。第一年的時候,我其實是一邊猶豫一遍準備,所以很多時候靜不下心,考第二年,經過不斷的探索和澄清自己,真的有下定決心自己要走這條路,所以比較全心全意準備,是一種沒有退路的狀態。

在決定報考心輔所之前,我對於生涯的選擇有許多徬徨和猶豫、也充滿了許多焦慮,因此我在大學的學諮中心尋求了生涯諮商的幫助、同時參加自我探索成長團體,一方面對於自己身為一個人有更整體、深入的理解;一方面釐清自己何以做下這個生涯決定,往後能比較篤定地面對未來準備考試的日子;另一方面,透過受助經驗,使我相信諮商的力量,並且體會受助者的內在歷程,往後在實務工作中能對當事人有更多的同理。

我當時想的是,若是能較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為何想要,或許在實際準備考試的過程遇到困難時,會比較有決心與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選擇。另外,諮商這個領域對我來說究竟是什麼?我有多大的熱忱想投入至此?跟我自己的生命經驗有何連結?為了釐清這些對自己的發問,向內,我持續地透過自由書寫、解夢、牌卡、藝術治療……等方式整理自己;向外,我以各種形式接觸領域內的相關知識、累績各種學習經驗,這些探索的過程對於後來堅定自己的方向很有幫助。關於我是用什麼方式探索知識的,寫在下面一段。

 

(二)探究一門學問?還是準備一場考試?

為了探究這一門我所感興趣的學問,我透過閱讀教科書/心理治療課外書籍、看心理治療電影/影集、翻論文/期刊、旁聽課程、參與學術講座、團體、工作坊、研討會、輔導志工、與朋友/前輩討論……等方式,讓自己對這個領域有更多理論與實務的接觸,進而能有更多的機會將這些經驗與自身連結、反思,從中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成為考試的初衷及動力。

但是知識無邊無際,時常讀了就忘,若無經過系統性的背誦與統整、多次重複性的練習,很難在考試短時間內呈現自己所學,因此,除了對知識有所理解之外,學習考試的技巧也是重要的。我猜,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考試,我也曾思考這樣的研究所入學考試對於決定一個人是否有資格學習諮商專業,其相關程度究竟有多高?因為諮商是關乎人的專業,許多層面似乎無法量化。但,倘若是評估對於進入研究所學習前的知識準備度,我想一個好的筆試就蠻有參考價值了。無論如何,找到一個說服自己心甘情願面對考試的理由,對我來說能讓浮躁的心獲得一些安定。

 

三、時間規劃

(一)兼職工作?全職考生?

因為我是大學畢業後才決定準備考研究所,當時身邊的同學們幾乎進入職場實習或就業,不自覺產生一些不落人後的比較心態,同時想為自己的經濟及生涯負責,所以第一年我不住家裡,準備考試時選擇一邊兼職工作一邊讀書,同時在社區心理輔導機構受訓及接案。由於我是一心無法多用、加上體力頗差的人,通常一天專心做一件事就已累趴,因此一週的生活大約是兩天工作、兩天去機構、剩下三天比較自由,就拿來讀書、看電影、讀論文期刊、參加講座、工作坊什麼的。

第一年比較偏向摸索,很心急、對自己有很多要求和勉強,導致時時處在焦慮中,當時對於資源的使用不是那麼熟悉、家人朋友也不在身邊,這一年常失眠,作息也很亂,心理壓力頗大的,是辛苦的一年。以結果來說,在讀書和考試上進展不大,但過程中花了許多心力跟自己獨處,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慢慢尋找到自己的生活風格,對於第二年準備考試的生活安排預先留了底。

第二年我調整了心態,釐清自己真正渴望的依然是未來能夠從事心理專業的助人工作,因此決定不跟社會主流價值比較了(雖然偶爾還是會焦慮啦)。我回到家裡跟家人同住,跟家人討論後請他們在經濟上支援我一年,所以這一年我沒有去工作,準備當個全職考生專心準備考試,但依然一周有兩天去機構接案。我覺得人際、經濟支持對我來說很重要,有家人、朋友、機構前輩的依靠,幫助我能夠安穩內在,在準備考試時無後顧之憂,是我非常感謝的地方。

(二)要補習?不要補習?

是否補習對我來說關乎金錢及時間規劃、以及念書方式的調整,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但後來還是親自試驗了。第一年我是自己讀,什麼都是從零開始,光蒐集書單、準備書籍、找資料……等就花了不少時間,因為不是本科系,我把幾本主要的教科書精讀一遍,幾乎就快考試了。

第二年,由去年的考試成績,我發現我的統計、研究法自己讀實在不行,普心也不太能理解完全,因此我就去補習了。補習班對我最主要的幫助在於協助我理解知識、學習考試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提供大量、多元的資訊,實在節省了不少蒐集資料、找答案的時間,並且從老師身上獲得了討論、釐清自己困難的機會,在同學身上也能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三)自己念?跟別人一起?

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顯露了我自己比較孤僻和需要自由的那部分,這兩年我大多時候是一個人讀書,也習慣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準備考試,同時喜歡隨興地安排讀書的時間、科目和份量。

幸運的是,我有一些學習輔導諮商的朋友和前輩,能夠一起討論理論知識上的難題、彼此分享實務經驗上的體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累積,有許多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成為生命中的養分。

 

貳、考試準備

一、筆試

(一) 讀書方式

這部分我分幾個階段:精讀教科書、補習班專注上課、記隨堂筆記在講義上、精讀補習班講義(連筆記一起)、手寫重點背誦、手寫考古題及萬用架構。以上是我習慣的準備考試方式,分別說明如下:

1.  精讀教科書(預習)
我不太習慣同一本書循序漸進讀好幾遍,而是一次精讀,並且每讀必須多數讀懂,所以我讀書非常之慢,可能一小時看不到10頁,但是讀過的就會有一定程度是理解的。 

2.  專注上課、作筆記 (理解)
上課時專注在理解,重要的概念必須聽懂,除了黑板上的重點要筆記,我會將老師說的話註記在課本空白處,尤其是一些幫助理解的話語,有時候寫得像逐字稿,可藉此回憶。我嘗試過額外整理出一份筆記,但最後都因完美主義而失敗,後來習慣在讀書時將重點整理在書本空白處,若在別本書看到相關概念,也會加註在上面,有點像超連結那樣。(例如:讀張春興現代心理學中有提到精神分析的自我防衛機轉,corey也有、宋湘玲也有、補習班講義也有、期刊也有……那就在最主要的一本書加註,這樣光是讀到一個概念,就可以有一拖拉庫資料可比較,會完整些。) 

 3.  精讀補習班講義、筆記 (複習、統整)    
再讀一遍,由於是自己的東西,熟悉感比第一次上課瀏覽時大增,這時可以檢視自己還有那些地方讀不懂、讀不通,可加強複習及找答案,並且將讀懂的東西串聯統整。 

4. 手寫重點背誦 (記憶、練習)
我在精讀自己的講義和筆記時,一邊將重要的概念精簡、手寫起來背誦,我的經驗是經過手寫後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後來我在考場上能回憶起來的東西,通常都是我整理過或寫過一遍的。另一方面,也是練習在考場上需要的手感啊 

5. 手寫考古題、萬用架構 (方便提取)
我個人覺得準備考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寫考古題。寫考古題有幾個好處,一是讓我知道自己認為已理解的知識在提取出來時會變成怎樣,可以看見自己還有哪裡要加強、另一是可以探索出每間學校的風格,在考時前幾天當作衝刺的方向。我會在每間學校考試前快速瀏覽考古題,抓考試方向,略讀一遍當所學校偏好的考試領域,然後手寫重點及背誦。

(二)  各科準備

上述讀書方式大多通用於各科,以下敘述一些我在各科的準備方向,以及額外所做的不同嘗試:

1. 輔導原理、諮商理論與實務
這一科分為理論題、實務題、記憶型題目等三大部份:

理論的部分像是對於各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解,可依Corey那本各章節的架構,以自己的語言將各學派寫一張A4重點整理,讓自己熟悉各學派的人性觀、獨有的概念、處遇目標及方式等。實務題通常是一個事件、或是案例描述,須作概念化分析及相關處遇,可從上述整理好的學派重點架構挑35個自己較有興趣的學派熟記,以便答題快速提取。在學校輔導及遇到各議題的實務作法,也可如法炮製,例:將各議題以三級預防的架構各寫一張A4重點整理,或是套用熟悉的理論架構皆可。

另外,記憶型題目如名詞解釋、心理學家、輔導史事件年分……等,就要找適合自己的方法熟記、背誦了。

這一科額外的學習,我認為讀期刊、閱讀心理治療小說、看影片等很有幫助,翻閱期刊可以吸收新知、補足不足,從專文中尋找適當的答題架構,也可參考各投稿者的重點摘述,並了解當今流行趨勢。閱讀相關書籍及影片,可幫助自己對於抽象的治療歷程更加具體,並在觀看諮商歷程的同時一邊練習個案概念化、思考治療師的意圖等,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的練習。

2.  心理測驗與統計、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這一科主要就是理解、記憶、練習。

在準備這一科時,無論是統計還是測驗,都需要由下而上力求完整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原理原則及通則,因為各章節概念環環相扣,學習時是循序漸進的。例:若是描述統計不太懂,推論統計就很難學;若是統計概念不熟悉,測驗就學得比較吃力。

而在理解之後,許多常用的概念及使用原則、常出現的數字都是需要記憶的,除了在計算題可以縮短答題時間外,有許多學校會考很根本性的問題,好比說名詞解釋、或什麼時候為何選擇這樣的方法做統計檢定……等。 再來,若能大量練習,可讓自己在各單元能夠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之後對於考試題目能較快速分辨解題類型。

關於研究法的部分我比較無法提供準備方向,這一科我沒有讀完教科書,比較多著重於閱讀補習班提供的眾多心理實驗,依照其設計及實驗流程及細節去理解而已。再針對幾個常見的現象及概念記憶。

最後是關於克服恐懼,我第一年自己讀時完全放棄統計,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我看得懂的,因此對它心生畏懼,但後來我找了一本關於統計學的漫畫來看,雖然也是看得霧煞煞,但至少感覺跟它比較親近了。以開闊的心面對它,測統後來成為我拉分的好幫手。

3. 普通心理學
     心理學範圍非常之廣,普心每一章節都可以是一獨立的學門,只能說看多少是多少,能讀的就     盡量讀。讀心理學時我會看自己的心情,今天想讀發展就讀發展、想讀社心就讀社心,各章節      獨立,愛讀啥就讀啥,不一定要侷限於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

由於心理學知識龐雜,因此能將其系統性地統整是重要的,補習班教師強烈建議我們做每一章     節的樹狀圖,我覺得對於組織知識十分有幫助,能在腦中建構一個清楚的知識階層,方便搜 索。另,各心理學家的成長背景跟他們的研究時提出的理論多半有關,有興趣也可以多涉獵,    增加印象。

在考試時,心理學時常考記憶性的題型,如: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甚至連連看等,平時概念就需熟記。另在申論題會考許多概念的應用,可在每一章節則幾個理論來記憶,以便相互連結。

最後,每間學校對於心理學中各領域的偏好有非常大的不同,有些較平均、有些較著重於某些領域,在考前透過考古題抓方向,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較能事半功倍

 

參、  結語 

曾經我為這一篇經驗分享苦惱許久,不知道要給些什麼才是能夠幫助到考生最需要的東西,是決心?是方法?是解答?還是希望?我也想讓這篇文章精簡一些、使它有結構、一目了然,然而,最後我依然選擇了讓它看起來很冗長、而且一塊一塊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在自己生命中的此刻,所看到的重點都不一樣,而我所能分享的也僅是我曾經驗的,因此我把這些都寫在這裡,讓你們各取所需。這是一段很漫長很辛苦的心路歷程的濃縮版,感謝耐心看完的你們,希望裡頭會有你們想要的東西。

準備考試的路上,幫助我最多的並非考試技巧或考古題練習,而是支撐自己走下去的一些動力,可能是某些人鼓舞的眼神、激勵的話語、抑或沉靜的陪伴,也許走下去,才能看見我們所期盼的風景。有些文字給了準備考試時的我許多力量,也許你們也可以蒐集,這一句放在這裡:「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只要拿起槳開始划,不管朝哪個方向、都會抵達新陸地。」祝福你們。

 

肆、 參考資料

一、  書單

(一)   心理學         

精讀

現代心理學 張春興

《教育家講義》 何凡

參閱

《心理學》     游恆山 

《變態心理學 張本聖 審閱

 

(二)   輔導與諮商

             精讀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Corey

《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   宋湘玲等著

參閱

《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 程小蘋等譯

《生涯諮商與輔導》 金樹人

《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鄔佩麗  

《家族治療概觀》鄧志平等譯 

(三)   測驗與統計

  精讀

《教育測驗與評量》 郭生玉

《教育家講義》  江威

  參閱

《心測與教育統計分類題庫》 高明

《看漫畫學統計》 高尼克史密斯

(四)   研究法

參閱

《教育家講義》  何凡

二、  片單

(一)  心理學     

心理學的探討系列() DVD

心理學的探討系列() DVD

(二)  輔導與諮商 

影集In Treatment捫心問診S2S3 70

 

 

arrow
arrow

    教育家文教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