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向來能撫慰人心,相信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事。不過一旦牽扯上「治療」,就成了一件嚴肅而神聖的使命。

 

尤其大部分人知道戲劇模仿生活,卻少有人意識到生活也模仿著戲劇。有許多接受戲劇治療的病患,經常藉著「假裝我們在戲裡」,試著表達出生活中他們覺得太難或感到恐懼的事物,而在體驗角色的當下,他們經驗到一些生命中未曾經歷過的事時,某種程度上,這種「經驗」並非全然出自幻想,也有可能是透過自身性格去創造出戲劇裡的角色特質,最後演化成他們內在的一部分,並在現實生活中派上用場。而這,便是被喻為「美國戲劇治療之母」的蕾妮‧伊姆娜,此行來台欲傳授給學員的武林秘笈。

 

體驗互動,凝聚成員的參與存在感

 

「對味」的環境,似乎能開啟人們學習的潛能。一早,原本關係生疏的工作坊學員們,因著蕾妮老師的指示,光著腳丫在教室內自在走動著,透過眼神的交會、口頭的詢問,一一尋找出與自己職業類似,相同居住地、星座,或參加理由雷同的人站在一塊,這「物以類聚」的互動遊戲,也吸引著我們去留意夥伴間彼此的差異。

 

過程中,你會觀察到有人主動舉手說出自己的身分,有人被動等別人來「認領」;有趣的是,剎那間,原先惴惴不安的思緒,因為人與人的距離感消失,反而更能真實體驗戲劇之於「我」,那個潛藏於內心、從不被外放的自我內在衝突。
接著,蕾妮為了不讓這股熱衷遊戲的氛圍淡掉,要學員們在教室裡更快速地走動,向每個人問好、互相握手,再換成手肘碰手肘的方式互動著。漸漸地,成員們笑逐顏開,不熟識的羞澀感已消失無蹤,團體互動的能量讓學員們的參與感、存在指數逼近破表;在過程中,也開始有人三、兩群聚,交換著彼此的意見及想法。

文章轉自: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100903/81/2cbkh.html

arrow
arrow

    教育家文教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