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65歲林先生原本開朗又健康,兩年前和太太答應替兒子帶內孫,一年前又勉強替女兒帶外孫,
為兒女帶小孩原本不是林先生原本規劃,加上晚上還要哄小孩,作息大亂,心理壓力很大,
半年前開始忘東忘西,經常重複購買同一物品,懷疑媳婦要霸占財產,常和家人發生衝突,
家屬帶來求診,經過詳細腦部造影、神經心理測驗後,確定罹患「假性失智症」。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解釋,「假性失智症」屬於憂鬱症一種類型,最嚴重患者甚至呈現「僵直狀態」,
整個人像蠟像一樣,與智力退化、腦功能損傷引起的阿茲海默症大不相同。

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從不知不覺,到症狀逐漸出現的病程可能長達二至五年,
而假性失智的患者大多先出現焦躁、憂鬱等情緒起伏,加上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品質變差,
後期才會呈現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等症狀。

楊聰財醫師指出,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發病時間較確定,患者常強調自己記憶不好,
病程沒有日夜差異,腦電波檢查等多為正常,而真正失智症患者會極力掩飾失智症問題,
夜晚病情較嚴重,中末期接受腦電波檢查會有異常反應。

有些患者除了「假性失智症」外,也合併阿茲海默症等真正失智症,
估計真正失智症患者中大約5%-10%合併「假性失智症」,由於兩者的治療方式大不相同,
患者應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找出真實病因才能避免病情延誤治療。


教育家文教機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教育家文教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